用好“千万工程”经验 绘就美丽乡村画卷
榆林,这片黄沙与沃土并存、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土地,正以浙江“千万工程”经验为火种,点燃一场触及农业农村发展内核的深刻变革。这场变革的深意,远不止于村容村貌的改善或几个产业的兴旺,其核心在于它是一场立足本土禀赋、贯穿发展全链条的系统性重塑。
学习“千万工程”经验,首要是把握好规划引领的战略定力与因地制宜的精准施策。
榆林把“千万工程”作为“三农”工作的“一号工程”来抓,正是基于对城乡差距、设施短板、产业弱项的清醒认知,针对不同地貌类型、区域特点绘制蓝图,推行“一村一策”,将国家战略细化为契合榆林水土的“施工图”。这种科学的顶层设计,确保了行动的精准与资源的高效利用,着力打造“千万工程”榆林样板。
环境整治是直观的起点,更是弥合城乡鸿沟、重塑乡村价值认同的基础革命。从厕所、污水到垃圾的攻坚,投入的是“里子”,提升的是乡村的吸引力。产业兴旺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与可持续保障,榆林的智慧在于深挖“土”的资源,践行“两山”理念。无论是沙地边缘创造的稻蟹共生奇迹,还是方寸庭院激活的经济活力,其本质都是将生态优势、地域特色转化为产业竞争力和农民增收的源泉。
今年,我市将以“千万工程”为抓手,全面推进农业农村“6+3”重点工作,实施高效旱作节水农业60万亩,粮播面积稳定在1100万亩左右;启动第二批“千村光伏”项目,增加集体收入;南部山区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2%以上;持续推进厕所、垃圾、污水“三大革命”。实践证明,“千万工程”的生命力在于其系统性内核——规划定力、环境筑基、产业造血、治理聚力环环相扣。从毛乌素的暖流到黄土地的脉动,这场变革正深刻回答“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”的时代命题,其根系深植于黄土地的禀赋,奋力书写农业更强、农村更美、农民更富的榆林时代答卷。(作者:高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