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时节捏面燕
孩子们展示捏好的面燕。刘香 摄
3月30日,榆林市青少年社工协会联合佳县凌云路社区,共同举办“春燕衔?!で橄导阎荨鼻迕鹘谥魈馕幕疃?20个社区家庭齐聚一堂,在面塑传承人的指导下,以指尖技艺唤醒千年非遗记忆,用一团白面、一把剪刀捏出清明时节的民俗温情。
“佳县面燕最早记载于唐代,展翅造型象征飞燕衔春、吉祥纳福。”活动伊始,社工黄雅丽以趣味问答串联起清明习俗与非遗典故。孩子们争相举手,从诗词中的“燕子来时新社”到民间“飞燕报春”的寓意,在互动中探寻传统文化的深层脉络。
“三揉两搓塑燕身,剪刀开翅如春风拂柳?!痹诿嫠艽腥肆跞鸱业氖痉断?,孩子们屏息凝神,揉面成团,黑豆点睛,剪翅塑形,一双双小手将一团团白面化作灵动的春燕。片刻后,30余只面燕或昂首展翅,或衔枝欲飞,随蒸锅腾起的袅袅白雾“羽化”成型,麦香裹挟着欢声笑语,浸润着整个活动室。
作为佳县传承千年的清明民俗,捏面燕不仅是技艺的延续,更是情感的纽带?;疃?,孩子们将亲手制作的面燕献给长辈,聆听祖辈讲述家族故事;父母与子女协作捏塑,指尖传递默契与温情。 8岁的马潇雅捧着面燕对奶奶说:“燕子飞回家,就是春天到啦!”老人眼眶湿润,轻抚孙儿的头:“这手艺,往后还得靠你们传下去。”
“面燕是清明的符号,承载着孝道与团圆的寓意?!庇芰质星嗌倌晟绻ば岣涸鹑苏磐硎?,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,让青少年在体验中感悟非遗魅力,代际隔阂悄然消融。当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拥,千年民俗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,而是化作可触可感的温情,在春风里生根发芽。(作者:刘香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