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0元2小时不限次数电话号码-400元3小时快餐,凤楼信息茶楼的官方网站,51茶馆

中国文明网总站

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师风采展示(十)

  导语

  为切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,以文化人,凝聚文明力量、传递时代声音。中共榆林市委宣传部、榆林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精心策划了“文明实践·‘理’响榆林”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师宣讲视频展播活动,让理论宣讲成果惠及更多群众。这里展播的每一个视频都是文明实践的生动缩影,每一场宣讲都承载着启迪心灵的温度。宣讲者既有扎根基层的理论“播火者”,也有行业先锋化身“故事讲述人”,他们用鲜活案例解读党的创新理论;以亲身经历诠释奋斗精神与家国情怀。他们将宏大的理论叙事转化为可感可知的身边故事,深入浅出地阐释党的创新理论,使理论宣讲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,真正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塞北榆林扎根群众、深入人心。让我们共同开启这场思想与情感交融的视听之旅,在文明新风的浸润中,汲取奋进新征程的精神力量!

  《最后的告别》

  缅怀革命先烈,传承红色基因。大家好,我是神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---神木市神府革命纪念馆的宣讲员闫娜,今天我宣讲的是:汪铭烈士最后的告别。

  这是一个平常的早晨,押送囚犯的囚车从泥泞的路上吱吱呀呀地驶过,路上的行人不时向囚车投来异样的眼神,在这个乱世里,山河破碎,杀人如麻,大众已经对处决囚犯见怪不怪??山裉斓恼飧銮舴覆煌苑降哪炅洳⒉淮?,虽然蓬头垢面,胡子拉碴,但他昂首挺胸,眼神坚毅有力,脸上没有流露出丝毫慌张。

  囚车快要走出城门的时候,囚车中的“犯人”突然想起了什么,对一旁押解的士兵说:“我不知道今天要执行,早知道今天死,我就把皮袄送给我的战友了。我的皮袄里有银圆快取出来,你们和我的战友分用吧!”

  打破一个旧世界,再造一个新世界,这份愿望只能留给后继者去完成了。此刻他只想为狱中的战友再做点事,希望身上的银元能为狱友的处境做出哪怕稍许的改善。

  汪铭,陕西省神木人,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曾先后担任山西省委委员、太原市委书记、顺直省委巡视员等职务。1929年7月21日,汪铭被叛徒出卖,不幸被捕。牢狱生活,折磨得汪铭浑身是病。但恶劣的环境可以摧残一个人的肉体,却不能影响一个真正共产党人的信念。更何况这个28岁的年轻人,是一名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。在狱中,面对敌人的百般折磨,他对革命的事业仍充满信心,利用各种时机继续为党工作。在敌太原公安局关押期间,他建议监狱当局开办文化补习班,由他定时给看守人员补习文化。经过他半年的努力,使几个看守人员转变了立场,并将其中的一人发展为中共党员。他鼓励其他被捕的战友要保持革命气节,即便没有生的希望,也决不能用同志的生命来保全自己!在他转给狱友的诗中写道:“足迹遍南北,艰难何所惧?”诗中所展露的气魄和豪情,令狱友深受感染。

  痛心的是,1931年10月,叛徒供出了汪铭的真实身份,敌人宣布将汪铭判处死刑。同年10月31日,汪铭被押赴刑场。这便有了我们开头的一幕。

  当身上的银圆散尽,囚车也到了尽头,汪铭戴着脚镣下了车,一步步走在太原小东门的广场上,脚镣咣当作响,汪铭转头回望,看着人群中一张张陌生又熟悉的面庞,他心中泛起壮志未酬身先死的遗憾,不过,他从未后悔自己所投身的事业。

  最后的行刑时刻,敌人让汪铭跪下受刑。汪铭挺身而立,昂着头说:“我没有罪,你们凭什么要我跪?”随即高呼:“打倒国民党!”“中国共产党万岁!” 行刑的刽子手双手在颤抖,连开三枪,汪铭倒在了血泊中。

  宁为玉碎,不为瓦全,这是共产党人的气节。年仅28岁的汪铭就这样悲壮地走了。秦晋大地上有他不朽的革命印迹,他的临别呐喊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冲锋号。

  烈士的汩汩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,血肉之躯铸就了万里和平。解放后,人民当家作主,逐步过上了幸福的生活,但始终没有忘记革命先辈们的丰功伟绩。1988年,在汪铭的出生地神木,家乡人民为他竖起了烈士雕像,缅怀这位人民的好儿子!

  先辈以热血染红旗帜,我们当以奋斗铸就新篇!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:共和国是红色的,不能淡化这个颜色。走得再远,走到再光辉的未来,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,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。

  从革命的激情岁月回到现实,一百多年过去了,如今的中国,正越来越强盛,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带领下,我们要不断汲取革命先烈留下的红色力量,继续发挥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,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披坚执锐,用拼搏的汗水浇灌理想之花,以无畏的勇气迎接挑战,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彼岸,乘风破浪,奋勇前行!